眉山市 眉山市 纳兰若容悼亡词——《饮水词》-殡葬文化-眉山市龙椅山陵园
您当前位置:眉山市龙椅山陵园 >> 殡葬文化 >> 浏览文章

纳兰若容悼亡词——《饮水词》

2013/2/5 20:50:56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: 点击数:

  近来无限伤心事,谁与话长更?从教分付,绿窗红泪,早雁初莺。
  当时领略,而今断送,总负多情。忽疑君到,漆灯风飐,痴数春星。
沁园春 
丁巳重阳前三日,梦亡妇淡装素服,执手哽咽,语多不复能记。但临别有云:“衔恨愿为天上月,年年犹得向郎圆。”妇素未工诗,不知何以得此也,觉后感赋
  瞬息浮生,薄命如斯,低徊怎忘。记绣榻闲时,并吹戏雨;雕阑曲处,同倚斜阳。梦好难留,诗残莫续,赢得更深哭一场。遗容在,只灵飙一转,未许端详。
  重寻碧落茫茫。料短发、朝来定有霜。便人间天上,尘缘未断;春花秋叶,触绪还伤。欲结绸缪,翻惊摇落,减尽荀衣昨日香。真无奈,倩声声邻笛,谱出回肠。
 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,其明日是亡妇生辰
  尘满疏帘素带飘,真成暗度可怜宵。几回偷拭青衫泪,忽傍犀奁见翠翘。
  惟有恨,转无聊。五更依旧落花朝。衰杨叶尽丝难尽,冷雨凄风打画桥。
 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
  泪咽却无声,只向从前悔薄情,凭仗丹青重省识。盈盈。一片伤心画不成。
  别语忒分明。午夜鹣鹣梦早醒。卿自早醒侬自梦,更更。泣尽风檐夜雨铃。
 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
  此恨何时已。滴空阶、寒更雨歇,葬花天气。三载悠悠魂梦杳,是梦久应醒矣。料也觉、人间无味。不及夜台尘土隔,冷清清、一片埋愁地。钗钿约,竟抛弃。
  重泉若有双鱼寄。好知他、年来苦乐,与谁相倚。我自中宵成转侧,忍听湘弦重理。待结个、他生知己。还怕两人俱薄命,再缘悭、剩月零风里。清泪尽,纸灰起。
 

  《饮水词》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集。
  内容摘要: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。“悼亡”这一古老的文学主题自《诗经》已发端,其后亦有不少名作,而纳兰性德将其发展到又一新的高度,并获得了卓越的成就。其悼亡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,又有所发展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词风。首先,他的悼亡词重在抒写内心之本真,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。其次,从纳兰悼亡词凄怆的意象和凄婉的意境中可以看出,其悼亡词笼罩着一种凄美的意蕴。最后,其悼亡词善用白描不雕琢,不粉饰,以平白晓畅之语言直抒胸中之真情至性,纯任自然而又含蕴深远,有一种深婉的特色。
 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“真”。纳兰性德的亡妻卢氏,18岁嫁给纳兰性德,21岁亡故。他们仅在一起生活了三年,但感情至深。现在关于卢氏最直接的记录来自叶舒崇的《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》:
     夫人卢氏,奉天人,其先永平人也。……父兴祖,总都两广,兵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。……夫人生而婉娈,性本端庄,贞气天情,恭容礼典。明珰佩月,即如淑女之章;晓镜临春,自有夫人之法。幼承母训,娴彼七襄;长读父书,佐其四德。高门妙拣,首闻敬仲之占;快婿难求,独坦右军之腹。年十八,归余同年生成德,姓纳腊氏,字容若。……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,春秋二十有一。生一子名海亮。容若身居华阀,达类前修。青眼难期,红尘寡合。夫人境非挽鹿,自契同心;遇譬游鱼,岂殊比目……于其没也,悼亡之吟不少,知己之恨尤深……
  康熙十三年(即公元1674年),纳兰20岁时,娶夫人卢氏,卢氏是两广总都卢兴祖之女,卢氏不仅花容月貌,楚楚动人,而且知书能文,虽然“素未工诗”(纳兰性德《沁园春》序)但能和性德“读书消得泼茶香”(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),可见卢氏出身大家,同样受过良好的教育,熟读诗书,而且颇为有才,纳兰性德也在悼亡词中屡次将她比为东晋才女谢道韫。“谢娘别后,谁能惜。”(《采桑子》)、“自是多情便多絮,随风直到谢娘家。”、“林下荒台道韫家,生怜玉骨委尘沙。”(《山花子》)虽是纳兰的夸大溢美,但纳兰对卢氏的文雅有才是有现实依据的,一对少年夫妻,有着相通的雅趣,自然情投意合。但红颜薄命,结婚仅三载,卢氏便于康熙十六年因病逝去。这对情深义重的纳兰来说,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给他短暂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意识。爱妻的不幸早逝,对纳兰来说,不仅是失去了一位琴瑟和谐的伴侣,更是失去了志趣相同的知己,其哀痛又岂是一般人能理解的。
     首先,纳兰的悼亡词最能体现他对卢氏的一片“真”情。如《蝶恋花》:
    辛苦最怜天上月。一夕如环,昔昔都成玦。若似月轮终皎洁,不辞冰雪为卿热。无那尘缘容易绝,燕子依然,软踏帘钩说。唱罢秋坟愁未歇,春丛认取双栖蝶。
  词中分别描写天上、人间、阴间三界,上阙因月起兴,说假若亡妻真如天上那轮满月那样始终用皎洁的光辉陪伴自己,那么自己便不怕月中的寒冷,为她夜夜送去温暖,真是深情人的深情语,足见心念亡妻,片刻难忘。下阕借帘间燕子、花丛双蝶来寄托哀思,看到那似曾相识的燕子依然轻轻的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时,词人意识到与妻子尘缘已绝,妻子已化为秋魂之鬼,再无相聚的可能,满腔愁情无法消解,只愿死后能同妻子化为双飞双宿的蝴蝶,伤心人的伤心语,凄惋缠绵,令人不忍卒读。
一首《沁园春》把纳兰性德的哀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,此词前有小序云:
  丁巳重阳前三日,梦亡妇淡妆素服,执手哽咽,语多不复能记。但临别有云:“衔恨愿为天上月,年年犹得向郎圆。”妇素未工诗,不知何以得此也,觉后感赋。词云:
  瞬息浮生,薄命如斯,低徊怎忘。记绣榻闲时,并吹红雨;雕阑曲处,同依斜阳。梦好难留,诗残莫续,赢得更深哭一场。遗容在,只灵飙一转,未许端详。   
  重寻碧落茫茫。料短发、朝来定有霜。便人间天上,尘缘未断;春花秋叶,触绪还伤。欲结绸缪,翻惊摇落,减尽荀衣昨日香。真无奈,倩声声邻笛,谱出回肠。
  在世俗的人们看来,纳兰身为豪门公子,大可不必为一个女人伤悼至此,纳兰却把妻子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。如《金缕曲》(亡妇忌日有感):
  此恨何时已。滴空阶、寒更雨歇,葬花天气。三载悠悠魂梦杳,是梦久应醒已。料也觉、人间无味,不及夜台尘土隔,冷清清、一片埋愁地。钗钿约,竟抛弃。 
  重泉若有双鱼寄。好知他、年来苦乐,与谁相倚。我自中宵成转侧,忍听湘弦重理。待结个、他生知己。还怕两人俱薄命,再缘悭、剩月零风里。清泪尽,纸灰起。
 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九年(1680)农历五月三十日,是为亡妻卢氏故去三周年忌日。一般词论者认为,自卢氏亡故以后,纳兰词风为之一变,而这首便是表明其变化的代表作,  这篇凄婉缠绵。词中虚实相生,层层深入,真切自然,全从肺腑流出,绝无刻意雕琢,极质朴又极感人。由此看出,纳兰把卢氏不仅作为一个平等的人,更重要的是把卢氏作为知己,作为爱人,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。在纳兰的眼中,他是把亡妻看成倾注情爱的对象,纵然死亡能隔开生者与亡者,但却无法隔断人间的情爱。
《青衫湿·悼亡》:
  近来无限伤心事,谁与话长更?从教分付,红窗绿泪,早雁初莺。  当时领略,而今断送,总负多情。忽疑君到,漆灯风飐,痴数春星。
词中抒发的是对亡妻的深切怀念,上片说自己无限伤心,无人与共,凄清孤独,自亡妻死后,终日以泪洗面。下片说自己辜负了往日的多情。结尾以虚拟之景结尾,意境悠远,极耐人寻味。
  纳兰悼亡词是情景交融的佳作,全用白描的手法,有的近乎口语的语言,或写景,或抒情,无不清新自然,不事雕琢,纯任感情的流露,即使用典,也如同己出,明白晓畅,自然飘逸。纳兰悼亡词不仅情真,而且语言明白晓畅,因而他的词极具感发力。
小结:
  总之,悼亡”这一古老的文学主题自《诗经》已发端,其后亦有不少名作,而纳兰性德将其发展到又一新的高度,并获得了卓越的成就。其悼亡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,又有所发展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词风。首先,他的悼亡词真切自然,重在抒写内心之本真,不雕琢,不粉饰,以平白晓畅之语言直抒胸中之真情至性,纯任自然而又含蕴深远,有一种深婉的特色。其次,从纳兰悼亡词凄怆的意象和凄婉的意境中可以看出,其悼亡词笼罩着一种凄美的意蕴。
 

相关阅读: